還記得今年3、4月份時,歐洲因疫情恐慌而瘋狂囤貨嗎?衛生紙、廚房紙、瓶裝水……超市貨架被掃蕩一空。半年過去了,恐慌情緒少了,搶購的人也少了,超市里的貨架又鋪滿了。
進入10月,隨著第二波疫情,囤貨潮又來了。
據歐洲時報德國版報道,進入10月以來,德國第二波疫情突然厲害起來,于是有一部分人也開始不淡定了。伍珀塔爾的Edeka超市集團就報告稱,廚房紙、廁紙和長保質期食品(如面食或面粉)的銷量最近都出現了大幅增加。
該集團常務董事 Markus Billstein表示:“不僅是我們,其他商店的情況看起來也差不多。這種行為對于其他‘正常’購物的顧客來說是自私的,后者最終只能面對空蕩蕩的貨架。”
在英國,因為聽說即將爆發第二波疫情,Sophie立即出馬,用兩周時間,天天跑超市血拼,最終成功搶回了200卷廁所衛生紙、200張口罩、12瓶漂白水、24罐奶粉、40桶杯面、12包家庭號谷片、24罐廁所清潔劑……城市各處的超市都留下她“戰斗”過的痕跡——貨架被掃蕩一空。
Sophie說,第一次封城時嚇壞她了,現在疫情再起,封城可能上演續集,冬天還有流感風險,她不打算出門了。所以決定趁早給自己打造一個超級堡壘。
在西班牙,衛生紙并不是人們搶購的首要目標。據西班牙歐華報報道,西班牙最大的消費者購買數據平臺Gelt最新數據表明,這些天來,超市中清潔產品的柜架倍受親睞,去垢劑的購買量增加45%,氨水清潔劑的購買量增加36%,一些可以長期保存的食物也銷量暴增30%以上。不過數據也顯示,與疫情高峰時期相反,朗姆酒的銷量下降26%,杜松子酒的銷量下降22%,威士忌酒的銷量下降17%,糖果的銷量下降15%,推測應該是聚會有所減少。
最近美國人也開始一波“囤貨潮”了,就像疫情剛開始時那樣。不過,除了擔心疫情在秋冬抬頭,民眾也擔心大選結果引發的騷亂。
佛蒙特州的Leslyn Hall就計劃,趕在10月底前囤一些貨。她的購物單上包括牛奶、豆子、大米等,計劃囤夠2-3周的量。Hall指出,盡管佛蒙特州的疫情不算嚴重,但超市貨架仍然經常不滿,而且像清潔用品之類緊俏商品經常缺貨。
在囤貨方面,Hall肯定不是一個人。據“體育與休閑研究集團”的調查,過半受訪者(52%)表示他們已經或計劃囤積食品和其他必要用品。主要的原因是擔心疫情卷土重來,甚至導致新的限制或關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擔心下個月初的選舉可能導致暴亂。不過這次,消費者不太可能經歷疫情之初的嚴重短缺。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各大超市都已加緊進貨,確保有足夠的存貨應對可能上升的疫情和節日季的到來。
一些跡象顯示,超市銷售已經開始走高。數據公司Envestnet Yodlee指出,10月6日當周,民眾每去一次超市平均花費是72元,比前一周高了11%,這創下6月以來的新高,也是1月以來第二高的水平。
2020年以來,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使服裝行業遭受巨大沖擊,這幾個月以來,歐美服裝品牌關店、裁員、破產的消息屢見不鮮,但在這些知名品牌的背后,還有更多作為代工廠的小企業和工廠,特別是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國,由于歐美單方面取消和推遲訂單,拒絕向海外供應商支付貨款,導致這些代工廠陷入生存危機!
疫情暴露了歐美國家所謂的“契約精神”,疫情期間,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紡織服裝業也深受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紡織服裝業在6月份開始逐漸向好發展。
與東南亞這些國家相比,中國的紡織服裝業最近有了明顯的回暖趨勢,據相關數據顯示, 2020年1~9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2157.8億美元,增長9.3%,其中紡織品出口1179.5億美元,增長33.7%,服裝出口978.3億美元,下降10.3%。特別是印度訂單開始回流到了中國。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承接紡織品訂單方面是很有優勢的,之前隨著東南亞國家產業、產品的不斷完整,以及中美之間的貿易關系反反復復等原因,這種較為低端的紡織訂單,中國不再具有絕對優勢,這也導致了前幾年大量低端紡織品訂單轉移到了東南亞、印度這些國家。
但最近這些國家疫情沒有控制好,難以交付這么大批量的訂單,而中國的疫情已經基本控制,于是這部分訂單又回流到了中國。
但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敲響警鐘,從上面的新聞事件中就可見一斑,與歐美客戶做生意一定要多長心眼,雖然疫情屬于不可抗力,取消、延遲訂單也屬于無奈之舉,但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相互間的信任。
現在大量訂單又轉移回了中國,這個時候一定要留個心眼,未雨綢繆,在合同中加入相關條款,謹防因為二次疫情而再次導致訂單取消、貨款收不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