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雪蓮羊絨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專家苗曉光所帶領的團隊與北京服裝學院王然副教授團隊合作,成功開發出我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高焓值固-固相變智能調溫無紡布及絮片材料。這種無紡布和絮片具有45J/g以上相變儲能溫控功能,可以在人體適宜溫度范圍32~35℃內進行智能調溫控制,并且具有高回復彈性、抗皺性和耐水洗性。
相變材料在滑雪服中的應用
固-固相變智能調溫無紡布及絮片是采用固-固相變智能調溫功能材料與熔噴技術、纖維制造技術相結合開發出的一種高技術產品。在服裝穿著過程中,人體與之形成一個微環境,當微環境溫度升高,高于人體舒適溫度時,相變材料逐漸從一種晶格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從而吸收熱量、降低體表溫度;當微環境溫度低于人體舒適溫度時,相變材料則還原為原始晶格形態,釋放熱量,維持人體正常舒適環境,而纖維外觀形態不會發生變化。因此,這種材料不僅具有適宜人體溫度的雙向調節功能,可以在溫度振蕩環境中反復循環使用。
與傳統的保暖、涼爽纖維相比,相變智能調溫材料能夠吸收過剩的人體熱量,并在體表溫度降低時釋放出來,防止體表過冷,溫度調節上具有主動、自調等特征。
在美國、歐洲和日本,以相變材料為主要調溫功能材料的服裝、寢具等已經很流行,特別受到戶外運動者、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的老年人和嬰幼兒、醫院病人等群體的歡迎,美國軍人使用的特殊睡袋也采用相變材料制作。但國外具有相變調溫紡織品的生產主要采用微膠囊紡絲或微膠囊漿料涂層技術。國內以相變微膠囊技術制作調溫纖維的代表是天津工業大學張興祥教授,其“耐高溫相變材料微膠囊、高儲熱量儲熱調溫纖維及其制備技術”項目于2010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
此次研發成功的固-固相變無紡布和絮片采用了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不僅熱焓值達到45 J/g以上,還能夠在人體適宜溫度范圍內實現智能調溫控制,且不存在使用微膠囊相變材料時產生膠囊破裂導致失效的問題。產品可以用來制作秋冬季的戶外服裝,也可用于寢具被服的生產。
目前團隊通過與羊絨、駝絨、羽絨、棉等纖維材料,以及抗菌材料、遠紅外材料、阻燃材料等進行復合,初步開發出了功能性更廣的系列產品。
來源:紡織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