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化纖巨頭深陷危機。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禁止從中國打印機制造商納思達和新疆中泰化學進口產品,該禁令將從6月12日起開始實施。美國將上述兩家中企被列入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的實體名單中,這些企業及其子公司生產的商品將被限制進入美國。
中泰化學發布隨后發布了《關于被美國國土安全部納入實體清單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稱公司主營產品聚氯乙烯樹脂(PVC)、離子膜燒堿、粘膠纖維和粘膠紗,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559.11億元,其中國內收入占比93.37%,出口收入占比6.63%。
據了解,新疆中泰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支持的優勢資源轉換企業,于2001年12月18日成立,2006年12月8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前身是1958年建廠的新疆燒堿廠。
公司目前擁有新疆中泰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中泰國際發展(香港)有限公司等46家全資、控股子公司、49家參股公司;員工2萬余人。公司主營聚氯乙烯樹脂(PVC),離子膜燒堿、粘膠纖維、粘膠紗等產品。產品廣泛應用于紡織、建材、國防等20余個行業,除供應新疆市場外,還遠銷內地省區并出口到俄羅斯、中亞、南亞、南美洲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享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和信譽。企業生產的化工產品,除供應新疆市場外,還遠銷內地省區并出口到中亞五國、越南、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而美國是全球PVC第一大出口國家。
盡管中泰化學表示九成營收都來自國內,此次被列入實體名單不會對生產經營造成重大影響,但其被列入“黑名單”在化工行業仍引發熱議,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涂料采購網注意到,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以威脅國家安全等理由實施“實體名單”制度。自1997年6月,美國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列入實體名單之后,至今已經有超過300個中國實體進入這份名單,如今這份名單已經長達幾百頁。
被“拉黑”的幾百家企業無疑受到了多重壓制,想要向美國出口產品要經過許可或特殊規定,意味著阻擋了部分出口的途徑,也損失了一個“大客戶”。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4月,美國對中國出口138億美元,從中國進口380億美元,最終和中國外貿總額518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242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再次成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國。今年前5個月,中國累計對美國出口1.38萬億元,下降8.5%;自美國進口5082.9億元,增長3.9%;中國實現貿易順差2.47萬億元,同比增長38%,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對前4大外貿伙伴(東盟、歐盟、美國和日本)都實現了貿易順差。
這種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2023年5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4.6%,為2016年2月以來最大降幅。環比下降0.9%,降幅已連續2個月擴大。截至5月,我國PPI同比已連續8個月負增長。
而對于化工市場來說,危機顯然更加嚴峻一些。受海外銀行業風險發酵、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傳導,國際原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端價格持續下滑有所回落,石化產業鏈PPI也受到連累,5月石油開采(-2.1%)、石油加工(-3.3%)、化學原料制品(-2.0%)等石化產業鏈PPI環比下跌,化工企業盈利情況不容樂觀。
而美國的這一行徑“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作為強迫勞動和童工普遍的美國,這招賊喊捉賊的套路用了一次又一次,無非就是想找個理由限制中國的發展罷了。
對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