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上海市組織召開了由水木聚力接枝新技術(深圳)有限責任公司、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和上海師范大學共同承擔的“電子束接枝關鍵技術及安全長效廣譜抗病毒抗菌功能紡織品研究”項目成果鑒定會。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項目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研究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致病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傳染病一直是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接觸更加頻繁,重大傳染病的傳播和爆發時有發生。2020年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導致新冠肺炎疾病的持續傳播對全世界造成了巨大影響,對全人類的健康、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損害。通常來說,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后沒有自我復制能力,不能在環境中長時間存在。然而,新型冠狀病毒不斷突破這一傳統認知,新冠病毒變異株在材料表面的存活時間變長,接觸傳播風險加大。因此,材料表面的消毒和抗病毒抗菌處理是阻斷病毒存活與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服裝作為人類的第二皮膚,普通紡織品對病原微生物沒有抑制作用,病原微生物易在普通紡織品上生長繁殖,而有機會接觸和侵害人體。抗菌抗病毒紡織品可以截斷傳遞病菌或病毒的途徑,阻止病菌和病毒在紡織品上的生存與繁殖,從而有效隔離致病菌或病毒與人體的接觸,降低人體受侵害的風險,降低公共環境的交叉感染率。此外,抗菌抗病毒紡織品還可以避免紡織品因病原微生物的侵蝕而受損,抑制織物上異味產生,保證人體的健康與舒適。目前,抗菌抗病毒紡織品的生產主要是將抗菌劑或者抗病毒功能整理劑通過后整理法(浸軋、加熱、烘干等)以物理吸附的方式結合到紡織品上,缺點是抗菌成分與紡織品主要通過物理吸附等結合,結合力較弱,在使用和洗滌后抗菌抗病毒有效成分會流失,導致紡織品抗菌抗病毒效果不持久,流失的抗菌抗病毒成分對人體和環境有潛在危害,且適用的致病菌和病毒種類有限。而接枝改性則是從高分子材料角度在主鏈特定位置引入功能性支鏈聚合物,關鍵在于接枝位點的引發反應,這個反應可以是化學引發也可以是物理方法引發。化學穩定性高、結晶度高的高分子材料,分子鏈上較難通過化學方法產生自由基等活性位點,引發接枝聚合的效率較低,而高能電子束能量遠遠高于大分子中共價鍵的鍵能,很容易將碳碳鍵和碳氫鍵打破,產生自由基,從而引發功能單體的加成聚合。
項目將電子束接枝聚合方法運用到紡織品功能化上,研發可聚合的抗病毒功能分子,獲得共價鍵鏈接的功能紡織品,實現功能分子非釋放,達到安全和長效(耐洗滌)的目的,經150次水洗后抗菌抗病毒性能保持良好,遠超國家AAA級抗菌面料的技術要求。該項目符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戰略,為后疫情時代保障人民生活健康水平,提供安全、廣譜和高效的抗菌抗病毒紡織品。
項目研發了長鏈季銨鹽單體,設計了用于電子束接枝處理的低能自屏蔽電子加速器關鍵設備,運用電子束輔助接枝方法,實現了棉布的纖維素大分子與抗病毒單體間共價鍵結合,解決了抗病毒功能分子與纖維素大分子結合不牢的難題,技術具有獨創性;改性后的棉紡織品能有效破壞細菌細胞膜和病毒包膜,對有包膜的病毒、細菌、部分真菌抑制率均超過99%,實現了對冠狀病毒的高效殺滅。
接枝棉布對人冠病毒的抗病毒性能:
接枝棉布對新冠病毒的抗病毒性能:
接枝棉布洗前和洗后的抗菌效果:
單體浸軋
電子束接枝加工
項目已形成階段中試成果,會后,水木聚力接枝新技術(深圳)有限責任公司與深圳市安奈爾股份有限公司舉行了科技成果落地簽約儀式,實現項目成果在服裝領域的轉化應用,為下一步產業化奠定了基礎。此外,該項目在醫護用品、家用紡織品及公共場合商用紡織品等領域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項目簽約儀式
水木聚力接枝新技術(深圳)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由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校友發起成立,專業從事電子束接枝技術開發與產業推廣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擁有在該領域的領軍技術人才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團隊。
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由天津市東麗區政府與清華大學聯合建設的清華大學派出院,是集協同創新、產業孵化、投融資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轉化和產業孵化平臺,涉及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微納制造與節能環保、生醫機械與大健康、高端裝備四大戰略領域方向。
上海師范大學是上海市重點建設大學,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教學成果豐碩。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農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擁有一批實力較強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
來源:中國紡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