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青島、張家港等地棉花貿易企業反饋,7月中旬以來買家要求取消合同、按市場價重簽采購合同或協商由銷售方“回購”合同的現象持續增多,包括一些常年合作的棉紡織廠、中間商老客戶,合同履約率一而再再而三的下降,外商也表示目前不僅中國,印度、土耳其、越南、印尼、巴基斯坦等國買家2021/22年度美棉合同的執行意愿都在減弱,取消前期高價合同或成為買賣雙方近期博弈的焦點。
某國際棉商表示,引發4/5/6月份簽約美棉合同被延后執行、取消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5月中旬以來ICE棉花期貨暴跌。主力12月合約從133.79美分/磅跌至82.54美分/磅,部分買家在110-120美分/磅入市抄底(12月合約),結果目前虧損約20-30美分/磅,采購方難以接受、消化
二、由于美聯儲持續激進式加息(6、7月份分別加息75個基點)。包括人民幣、印度盧比、越南盾等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對棉花進口成本而言“雪上加霜”
三、2022年二季度以來,包括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棉紡織、棉制品服裝陷入產銷倒掛、接新單疲軟、棉花消費明顯觸頂回落的困境,需求下滑,部分用棉企業只能采取延緩履約、取消合同等手段減緩流動資金壓力
某中型棉花企業認為,如果短期ICE棉花期貨主力合約不能收復100美分/磅、110美分/磅,預計仍有一定量的美棉采購合同被取消或延后執行。
貿易商在這個過程中很被動,只能緊盯前期簽約的每份合同,抓緊同客戶溝通,盡快履約;而對于港口保稅棉則采取降基差、提高議價空間等舉措刺激出貨,爭取“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據了解,ICE棉花期貨主力合約85-95美分/磅區間,有少數國際棉商、大型貿易企業在港口收購保稅棉資源,以美棉/巴西棉為主。
來源 | 中國棉花網、網絡、化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