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疫情已經轉變成長期的對抗戰。疫情影響下,人們對于病毒的防控不會放松,對于抗菌產品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另一方面來看,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衣物的抗菌性能將成為人們購買與否的關鍵因素。目前,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部分品類服飾(如襪子)的抗菌需求占比已經接近80%。隨著疫情的發展和后疫情時代的到來,抗菌紡織品將不斷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消費者將不斷增加抗菌產品的需求。由中國紗線網主辦的佛山面對面洽談會關注行業各種發展方向,抗菌產品也是本次展會重點展示方向,部分參展企業已經在抗菌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
抗菌紡織品有四種生產方法,第一種是利用一些天然纖維、金屬纖維(銀、銅、鎳鉻合金等金屬纖維束)自有的抑菌特性,如木棉纖維、麻纖維、竹纖維等,如大麻纖維含有大麻酚類物質,具有抗菌性;且大麻是中空纖維,富含氧氣,使得厭氧菌較難生存,類似于木棉。亞麻纖維有顯著的抑菌作用,對綠膿桿菌、白色念珠菌等的抑菌率可達65%以上,對大腸桿菌和金葡菌的抑菌率超過90%。羅布麻纖維則對金葡菌、白色念珠菌等抑菌率在40%~60%,具有較好的抗菌性。
第二種是抗菌助劑用浸軋法、浸漬法、涂層法或噴霧法后整理到織物上去,此種方法抗菌效果不耐久,在穿著中(如洗滌、日曬、摩擦)抗菌性容易減弱或消失,但其方便簡單易操作,應用比較廣泛,可用于化纖和天然纖維。
第三種是對纖維進行內部或外表的改性整理,如在化纖紡絲中加入抗菌整理劑或將抗菌團接枝到纖維表面,這種方法技術要求高,操作復雜,設備先進,抗菌性持久,成本高。
第四種是物理抗菌,物理抗菌主要方向有兩個,一是減少皮膚老化細胞在人體的停留時間,而是讓細菌真菌自然死亡,即使用帶正電荷分子團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菌眠纖維技術和石墨烯技術),通過接觸的形式使細菌真菌的生物負電消失或減弱,從而達到細菌真菌自然死亡的目的。另外通過電波輻射等手段,也可以達到除菌抗菌效果,主要應用手段是純物理微波抗菌頻段,與紡織品材料的電子層產生負電子場效應,從而讓細菌無法繁殖生產達到抗菌效果。通過純物理微波抗菌頻段,與紡織品材料的電子層產生負電子場效應,從而讓細菌無法繁殖生產達到抗菌效果。物理抗菌是一種新型安全可靠的抗菌方法。具有成本低,加工范圍廣,速度快(6小時)的特點越來越收到下游客戶認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紡織企業對于新型纖維的開發腳步不會停下,抗菌紡織品的生產和性能將不斷更新。
本文來源:中國紗線網。免責聲明:本平臺所發布信息僅供參考閱讀,不代表本平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如不愿轉載,切勿舉報,請留言通知我們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