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油價一路直行,能化板塊下游的化工產品價格雖然也水漲船高,但是“面粉比面包貴”的現象也在部分產業鏈上出現了,不知道是因為國內下游需求疲軟,跟漲乏力;還是因為成本端的崛起,擾亂了市場定價?
PTA日虧400-500元/噸!
從PX、PTA、烯烴、乙二醇到聚酯迎全線虧損
近幾年來,PTA加工費的波動區間一直處于-20元/噸-2200元/噸之間,最高加工費和最低加工費之間的差距在2200元/噸。當前,PTA現貨加工差為負值,再加上其他輔料、動力及固定成本,現產現銷的PTA平均成本預計每噸虧損400-500元,那也意味著,對于日產1000噸的生產企業而言,企業一天的理論虧損在40萬元-50萬元之間。
一方面是源于PTA投產的周期性變化。在產能緊缺的時候,PTA庫存偏低,利潤持續擴張,高額的利潤會刺激新產能迅速投產,產能逐漸增加至過剩,過剩的產能則又會壓縮產業利潤,致使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從而淘汰部分高成本產能,從而實現產能出清。當前,整個PTA產業正處于2020年-2023年民營大煉化集中投產的周期內,PTA的過剩產能將導致PTA加工費持續偏弱。
另一方面是成本端的快速崛起。近期,原油快速上漲,帶動石腦油、PX的價格快速上揚,而PTA的下游聚酯需求則相對偏弱,產業鏈上下游處于嚴重的撕裂狀態,中間品的利潤被嚴重壓縮。春節后PTA的加工費表現一直較差,即使2月底三大供應商已經開始宣布減產,但也只帶動PTA基差走強,而PTA加工差并未出現預期般的修復。
從歷史數據來看,2010年之前國內PTA供需偏緊,嚴重依賴進口,再加上當時的工藝成本較高,PTA的生產具有超額利潤,加工費長期處于2000元/噸之上;2012-2014年,經歷了一波大投產周期后,產能轉為過剩,超額利潤被壓縮,同時新裝置和新工藝都降低了單位加工成本,使得PTA的利潤持續下滑;2014-2016年,持續的產能過剩使得PTA加工費一直處于低位徘徊;2017-2019年,下游消費快速復蘇,PTA供需結構轉為緊平衡,但短時間內的利潤擴張,傷害了下游消費者,使得PTA的暴利維持不了許久;2020年以來,PTA裝置持續投產,消費也圍繞疫情波動,因此加工費也呈現階段性波動,整體上在500元/噸附近。
目前,整個聚酯產業鏈利潤都處于萎縮狀態,從PX、PTA、烯烴、乙二醇到聚酯全線虧損。尤其是在國際油價突破100美元/噸時,聚酯產業鏈(PX-PTA-PET)產品效益逐漸壓縮都處于虧損狀態。當然短時間內的負利潤并不會影響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但隨著時間推移,成本端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企業不得不選擇供應檢修來緩解矛盾,以此來抬升利潤。因此,未來大面積減產停工是極有可能的。
中游聚酯都已如此慘烈,
下游紡織更是慘不忍睹!
4月至今,粘膠、滌綸、棉花這三大紡織原料,價格以維持高位震蕩向上運行為主。其上漲的主要動因為原料端的輸入型通脹所致,也稱之為成本傳導型所致。但是我們能夠看得到的是下游已經承受不住目前的原料價格;尤其近期下游的主要市場,比如廣東市場開工率極低;紹興市場則因為疫情成交也出現明顯下降。從下游紗廠以及坯布廠開工情況看,目前訂單短缺,成品庫存偏高是阻礙紗線以及坯布上漲的阻力。在上述市場現狀下,紡織產業鏈的從業者正在進行成本與訂單間的艱難權衡。
下游市場經營者在原材料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一般會有兩種方式來進行應對。一種方法是在進行原材料采購的時候,根據原材料價格之間的上漲速度,以及自己能夠接到訂單的實際情況,采購價格相對低的原材料;或者增加風險系數較小的原料品種的采購量。另一種方法是限產保價,如果沒有訂單對沖,貿然采購上漲過程中的原料,會給自己帶來經營風險,那么就采取限產或者停產的方式來應對原料不斷攀高帶來的經營風險。
在上述市場現狀下,給紡織行業從業者帶來一次困難度較大的決策挑戰。紡織原料市場的從業人員需要在自身的成本上升與下游客戶目前自身庫存高,接受原料高價程度有限之間,對產品作出合理估值;制定出一個能不讓自己因上游價格上漲遭受損失,同時又能夠讓客戶接受的市場報價。只有這樣,才能夠較好地維護住自己的客戶。
來源 :紡織科學研究、廣化交易、化纖邦、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