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危機給中國紡織業帶來了大量的回流訂單。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服裝出口額增加近3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99億元)至1702.6億美元,達到2015年以來的新高。在此之前,由于紡織產業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地區轉移,中國服裝出口已在逐年下降。
不過,疫情帶來的產能回歸恐怕不可持續。安永咨詢服務合伙人周亮對第一財經表示,一味沉浸于過去的低附加值發展模式,是對國家資源的浪費,中國還是要回歸到原來的正軌上,向著服裝產業鏈高附加值的環節升級。
回流2000億
在外需恢復和疫情導致的訂單回流等利好因素下,時隔五年,中國服裝出口再次站上1700億美元的關口。
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3154.7億美元(該口徑不含褥墊、睡袋及其他寢具),同比增長8.4%,創歷史性新高。其中,服裝全年出口1702.6億美元,同比增長24%,是近十年以來的最大增長幅度。
我國目前仍是世界第一大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但隨著國內成本上漲、國際采購趨勢轉移,在2014年達到1862.8億美元的頂峰后,中國服裝出口額已在逐年下降,2015-2020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4%。疊加疫情影響,2020年的出口額一度降至1373.8億美元,跌落回10年前的水平。
近十年的服裝出口額數據顯示,2021年的增長率曲線尤為突出,呈現出陡峭的逆勢增長。在2021年,對外服裝訂單回流逾兩千億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服裝行業產量213億件,同比增長8.5%,這意味著對外服裝訂單一年增加了約17億件。
周亮對第一財經表示,因制度優勢,在疫情期間中國較早、較好地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產業鏈基本恢復,相比之下,東南亞等地因疫情反復而影響生產,使得歐美日和東南亞采購商將訂單直接或間接轉移給中國企業,帶來服裝產能的回歸。
具體到出口國來看,2021年中國服裝對美國、歐盟、日本三大主要出口市場分別增長了36.7%、21.9%和6.3%,對韓國、澳大利亞出口分別增長22.9%、29.5%。
美國作為我國第一大紡織服裝出口市場的地位仍然穩固,2021年我國對美服裝出口額首次突破400億美元,創下411.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一方面,在美國財政貨幣刺激計劃帶動下,市場需求補償性爆發,美國服裝零售屢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雖然中美經貿摩擦不斷,但擁有高效、穩定產業鏈的中國仍然是采購商最理性的選擇,美國對中國服裝產業仍有依賴。
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經過多年發展,競爭優勢明顯,不僅具備完整產業鏈,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且有著眾多發達的產業集群地。在疫情期間,中國作為世界紡織服裝產業鏈中心,具有強大的韌性和綜合優勢,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央視此前曾報道,受疫情影響,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不少紡織服裝企業無法保證正常交貨,歐美零售商為確保持續供貨,將大批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廣東佛山市力高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生曾表示,2021年年中工廠的訂單就已經排到了年底,來自澳大利亞的訂單甚至排到了2022年。
產業轉移大趨勢
疫情減緩了紡織產業向東南亞等國家的轉移,但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紡織服裝制造將繼續加速轉移到東南亞等地。浙江紡織品服裝企業健盛集團在2021的半年報中指出,“向要素成本更低、關稅爭端擾動更少的東南亞國家轉移中低端產能仍是大勢所趨。”
國內一件T恤的制造成本是東南亞的5倍,一位服裝行業人士表示:“一件孟加拉生產的純棉T恤,當地原料加人工成本不到1美元,到歐美終端市場折扣店賣5-8美元,而在廣東生產同樣原料的一件T恤,人工成本超過5美元,市場價格得翻倍。”
“以前中國勞動力便宜,所以歐洲成衣商都愿意來中國拿貨,現在印度、孟加拉、土耳其取代了這種優勢。”上述行業人士表示。
中國在各大進口國的市場份額正逐年下降。2021年1-11月,根據進口國(地區)統計,中國占美國、日本進口服裝份額分別為30.6%和56.9%,較2020年的高點分別下降8.5和1.8個百分點,即便相較于疫情前的2019年,美國市場的份額也下降了2.6個百分點。而在2009年,美、日兩大市場進口的中國服裝份額占比分別達36.6%和82.9%。
隨著東南亞等地復工復產速度的加快,訂單再次從國內流出,中國服裝在發達國家市場的份額恐將持續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
周亮認為,低附加值產業遷往有比較優勢的東南亞,形成區域產業鏈,是未來整個大的格局,而對中國來說,這類出口減少不一定是壞事。
邁向紡織服裝強國
紡織服裝價值鏈包括原料生產、面料生產、產品設計和紡織服裝制造等,其中紡織服裝制造是服裝價值鏈中利潤率較低、競爭最為激烈的環節,屬于勞動密集型環節。
“疫情遲早要過去,中國得往產業鏈的高端環境去發展,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變成科技型的產業。”周亮認為。